【副作用與對策】中醫藥治療乳癌化療後造成的「白血球降低」及「貧血」
台灣一年約有9千名乳癌新病患,其中60%需要接受化學治療。乳癌的化學治療藥物常見的包括小紅莓類藥物(如epirubicin,doxorubicin, liposomal doxorubicin等),紫杉醇類藥物(如Paclitaxel太平洋紫杉醇,Docetaxel歐洲紫杉醇),溫諾平(vinorelbine,商品名Navelbine),截瘤達(capecitabine,商品名Xeloda),這些是一般乳癌化療常被提及的主力藥物,其他輔助或後線的藥物則包括:好復(5-FU)、癌德星(Cyclo.phosphamide)、健擇(Gemcitabine)、順鉑(Cis.platin)、滅殺除癌錠(Methotrexate)等。以上各種藥物所造成的副作用或毒性雖有不同,但基本上許多較常見副作用是共通的,包括白血球降低、貧血、噁心、嘔吐、掉髮、便秘、神經毒性、虛弱、口腔炎、口腔潰瘍、皮膚疹、手足症候群等。
白血球是人體抵抗感染最主要的武器,若白血球下降,身體對感染的抵抗力也會降低。當白血球總數下降到1,000顆 / ul以下,或是白血球中的嗜中性球(Neutrophil)下降到500顆/ul以下時,抵抗力的降低會特別明顯,病患也因此容易感染病原(如細菌、病毒、黴菌等)而發燒。當乳癌化療患者白血球降低時,西醫是使用白血球生長激素(G-CSF)以加速中性球的恢復,以維持白血球的數目,減少感染的機會,來使化學藥物能夠更密集給予,那麼病人的預後也會較佳;但是相反的,使用G-CSF會干擾T細胞的免疫功能,這方面的反應會不會使原來的癌症更惡化,目前存有很大的疑問。
中醫藥針對化療造成的白血球下降是使用「升白湯」,這是以補骨脂、淫羊藿為主藥來加減的處方,功能是益氣養血、健脾補腎。臨床上可以觀察到未使用G-CSF的同一化療患者,在化療第二療程配合「升白湯」治療,比起未使用中藥的化療第一療程,其白血球有顯著的升高(P<0.05)。而且中藥的使用並不會干擾T細胞的免疫功能,所以不會有使原來的癌症更惡化的風險,這當然是不錯的選項。
化療藥物造成骨髓抑制的另一個副作用是貧血,貧血是以血紅素(Hemoglobin)的高低來分級,一般小於10g/dl時,即會影響病患生理功能,如虛弱、疲倦,活動時會喘氣等,特別是在小於8g/dl時,更會有顯著的影響。西醫會給予病患輸血一般是輸入紅血球濃厚液(Packed RBC,PRBC),或是施打紅血球生長激素(erythropoietin)。而中醫藥是使用「升血湯」,這是以黃耆、菟蕬子為主藥來加減的處方,功能是提升紅血球、血小板。
癌症西醫治療的過程「同時使用」(很重要,所以要講三次!!!)中藥的「中西聯合療法」已經存在世界上30~40年,在某一些癌症種類的特別時間點使用中藥能夠發揮中西醫各自的優點,這也是近20年來的普遍認知,千萬不要等西醫療程結束後,甚至是被西醫放棄、要求送回家時再來找中醫,那同樣也是錯失黃金治療期了。
#升白湯
#升血湯
#白血球生長激素
#紅血球生長激素
#化療
#副作用
#白血球降低
#貧血